研究生周记春学期 WEEK 2

因为上周滞留墨西哥的缘故,所以我正式开始上课是第二周。第二周主要从课业、生活、个人兴趣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总结。

课业

这周听了5门课,数据处理一门、研究方法两门、一门课名为青少年发展以及一门关于社会创新的课。

  1. 教育行业下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 in education) 这门课很有意思,因为处理我的毕设研究数据的经历,使我对如何从数据中挖掘意义(make meaning from data)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以前在浙大心理系学习时,有一门课叫做实验设计和心理统计,主要关注的是在某种实验设计下如何分析数据用以驳斥或支持假设,而并没有教会我“如何在一堆数据中利用多种处理方法去观察分析并发现有意思的现象”。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并不会乖乖地符合研究者最初的期望,而是像错综复杂的迷宫,选择不同的道路意味着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可能很多的尝试尽头仍然是预示着此路不通的墙壁,而如果熟稔并愿意尝试不同的道路,说不定,在拐角处便能发现宝藏。以前我总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方差分析用不了就用相关分析,最多再用个回归),殊不知大千数据世界,科学家们早已建造了很多模型和统计方法用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希望用这门课能够拓宽我的研究道路,而不至于看到贝壳粗粝的外表后便把它弃之一旁而白白将珍珠丢掉。 这门课的老师之前讲授过一门网课叫做大数据,所以录制了很多有意思的短学习视频,储存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作业方式也符合这门课的主题——大数据,他可以通过在线作业系统收集分析我们的学习数据。为了预习下周的聚类分析(clustering),写了个学习笔记,见诸 https://mayuxi987.github.io/big-data-clustering/

  2. 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 这门课主要关于如何分析非量化数据,比如说访谈数据等,虽说管用,属于必修,目前为止还在观望。

  3. 教育评估(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这门课主要关注的是利用随机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来评估项目影响/政策施行效果。因为只有7个人选课而且课堂上有很多博士,所以还是挺能锻炼人的。且阅读文献后,发现一个看似小的切入点,在具体实行和后期处理数据时竟有如此多的门道。

  4. 青少年发展(adolescent development) 这门课主要关注的是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涉及各个方面(比如说身份探索,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等),需要阅读文献并进行思考。

  5. 社会创新(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这门课主要关于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新,考察社会创新可行的几个条件并分析具体案例,要求学生建立企业运作模型(logical models)、设计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因为这门课的主题与我在SEED的工作有很大关系,且是我将来很想走的一条职业发展道路,故颇感兴趣。第一堂课老师提供了界定社会创新的一个思考框架:创新、财务的可持续性、影响、规模,且其中财务的可持续性被视作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对于不同形式的组织,经济渠道可以包含募集资金、销售产品等等,但无论哪种,都应该是可持续性的营收路径,在策划阶段确保营收模式的可信度十分重要(financially plausible),此是大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前提和保障。 具体思考见诸 https://mayuxi987.github.io/social-entrepreneurship/

生活

18日是生日,感念友人惦记,收了几个礼物,出去搓了几顿,LX的烘培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已然超乎我的想象,她手工做了一个蛋糕,苦于没有上面的奶油点缀和装的盒子,于是她便去超市买了个新蛋糕,把其上奶油涂到手工蛋糕上,再进一步点缀,最后移花接木放入盒子里,我第一眼看的时候,还以为蛋糕是买来的。

这周去吃了3次Koreana的部队火锅,结果就是体重蹭蹭上涨,便开始临时抱佛脚——跑步,每日站在体重计前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体重的微小变化能让我产生过山车的体验。俗话说得好“胖来如山倒,胖去如抽丝”,悔不当初,应当时刻警记。

周五浙大博士来宾大交换的学姐来我们家做客,隔日便被邀请到她家吃饭,其煮的罗宋汤是为一绝,我一口气解决了4碗。

周日去美东地区最大的大型商场——普鲁士王国(KOP)逛了一遭, 6人结伴而去,回来后发现就我一人什么都没买,来回1小时的车程只是去吃了饭看了个电影。此行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购物果然没有什么热情,反倒不如吃喝来的实在。

个人兴趣

新学期专门开辟个人兴趣部分,是为了让自己闲时有所寄托,而不至于饱暖思淫欲,与禽兽无异。这周成功利用Jekyll在github上建立了静态的个人网站(mayuxi987.github.io),是为一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问题解决颇有热情。陆续更新了几篇日志,记录学习历程。

新年以来,颇受一本小册子的影响,即唐君毅的《青年与学问》,其中探讨的很多问题都值得回味。此篇周记末了,附上和CJJ每日书信的一封,也借此自勉:

青年与学问这本小册子实际上是陆陆续续收集了唐君毅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今天就跟你讲讲和你相关的,在一次给毕业生的演讲上他说,一个人只有在现实上凭藉越少而感到飘落无根时,精神的理想才愈能向上提起;而精神的理想又需在现实中生根。然而当我们只关注生根时,理想自身可不向上生长,且现实的土壤亦有可能窒息理想种子的生机。这话很绕,总结了下,其实就是当人身无长物时,是最具有理想精神的,就如同《顽主》结尾于观在游乐场像潘虹演的那个角色说,我看起来是在下坠,但我灵魂中有什么东西得到了深化。但理想本身又不能不在现实中实现,否则就变成了空想。而实现理想这一过程中,我们在现实上的凭藉可能也会多,而这种现实的凭藉也可能扼死理想。比如说一个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依靠写公众号获得了大量粉丝后开始想着怎么把流量变现,而对于写作本身不再上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勿忘初心“的道理。就这个层面上,顺境不一定是好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在逆境中,我们凭藉较少,精神也愈能向上)。

Written on January 24, 2017